suncitygroup太阳集团网址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博士研究生候选人”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简要介绍学科内涵、主要研究方向(研究方向一般是一级学科目录下的二级学科或新的学科生长点或交叉学科)、学科发展趋势、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特点、师资队伍、科研条件以及其它需要说明的情况等。(400字之内)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主要是利用化学、物理和材料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新能源科学和工程中的相关科学和技术问题,其主要特点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术与产业相结合。主要研究方向有:先进碳材料、纳米电化学与纳米能源结构器件;材料理论计算与电化学系统模拟;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与关键技术;锂空气电池、燃料电池和电催化材料;超级电容器关键材料与技术、可穿戴能源材料与器件;纳米复合材料物理与化学;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设计及器件等。
在专业建设上依托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博士点、江苏省新能源教学示范中心和江苏省新能源材料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和教学平台。suncitygroup太阳集团网址2/3以上的师资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在教学上注重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突出基本理论与方法,培养能够在新能源科学与技术相关的领域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能够紧跟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相关领域发展的专门人才。博士研究生就业方向为:继续在国内外深造、在国内科研院校、研究所或者与新能源相关的企业从事教学、研究或相关管理工作。
(二)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根据《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对获取相应学位的研究生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结构、基本素质、基本学术能力提出要求,应体现本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理念和特色。(400字以内)
培养我国建设需要,热爱祖国,思想先进,情操高尚,品德优良,具备严谨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适应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能源行业的专业人才。
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具有宽广和坚实的基础和基本实验操作技术,了解本领域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最新动态,能独立承担与各自研究领域有关的研究课题及基础教学工作。学位论文要求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或应用价值。并具有-定的创新性。论文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均需达到相应的要求。
(三)培养年限与培养方式
1.培养年限:“博士研究生候选人”培养计划基本学制为5年, 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不超过8年。
2.培养方式:2年硕博一体化的课程学习阶段和3年科研训练与学位论文阶段连为一体,统筹安排,整体规划,循序渐进。
(四)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
“博士研究生候选人”2年完成课程学习。
按照一级学科设置方案。课程结构及总学分:课程分为公共课程、学位核心课程、培养环节和非学位课程四个模块,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博士研究生候选人”的课程学分不少于34个学分。
公共课程(12学分):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设时间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第一学期 |
自然辩证法概论(自然科学类)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人文社科类) | 18 | 1 | 第一学期 |
博士政治理论 | 54 | 3 | 第三学期 |
基础英语 | 54 | 3 | 第一学期 |
专业英语 | 54 | 3 | 第二学期 |
学位核心课程(不低于18学分,不少于6门课程):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设时间 |
现代物理化学材料研究进展 | 54 | 3 | 第三学期 |
新能源系统导论 | 54 | 3 | 第三学期 |
实验室安全与测试技术 | 54 | 3 | 第一学期 |
光催化 | 54 | 3 | 第一学期 |
表面化学与物理 | 54 | 3 | 第二学期 |
纳米科学与技术 | 36 | 2 | 第二学期 |
文献阅读 | 36 | 2 | 第二学期 |
培养环节(4学分):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设时间 |
博士研究生资格考试 | / | 1 | 第四学期末 |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 / | 1 | 第四学期末 |
学术活动 | / | 2 | 第一学期~第十学期 |
非学位课程:各学科在公共课程、学位核心课程之外,可以根据培养目标设置若干供“博士研究生候选人”修读的自学课程、补修课程、任选课程等。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设时间 |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与报告 | 36 | 2 | 第四学期 |
电化学阻抗谱原理与应用 | 54 | 3 | 第一学期 |
(五)培养环节
1. 博士研究生资格考试
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候选人”的博士研究生资格考试定于第四学期末,分为“课程考核”和“综合水平考核”两轮考核。课程考核为理论考试,在《物理化学》与《材料分析与测试》中二选一;综合水平考核为面试,考核面试小组由相关导师组成(7人左右),考核的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表现、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外国语等。两轮考核均合格者,可进入博士科研训练与学位论文阶段学习,按照博士研究生的要求进行培养;考核不合格者,取消其“博士研究生候选人”资格,转入硕士阶段学习,按照硕士研究生的要求进行培养。
2.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在第一学年内,导师每月指定不少于10-15篇英文文献,月末博士生向导师汇报,并做好记录;学年末完成一篇英文翻译,并撰写一篇英文综述报告,和对本学科组专家组进行一次英文学术汇报。
开题报告:(1) 通过博士研究生资格考试后的博士生在撰写学位论文之前,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并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从而了解本人主攻研究方向的历史和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学位论文研究题目,并作论文开题报告。博士生的开题报告原则上在第三学期末完成。参加开题的博士生应填写《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2)学位论文选题要按照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要求,结合学科发展和导师科研任务,从学科的前沿课题、国家或地方重点科研任务中选题。论文选题应对学科建设和科技发展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论文选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从事科研工作或组织科研工作的能力。
(3)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主要包括:课题名称、选题依据(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主要参考文献)、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研究内容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本课题的特点与创新之处、工作内容和预期成果、经费预算、已有的研究基础。
(4)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应经过评议小组给出评议意见。评议小组主要对研究生的文献综述能力、学术见解、研究方案的可行性以及文字表述能力等进行评述。
(5)如果论文研究内容有调整记录还需注明调整前的研究内容、调整后的研究内容,和调整时间。并由评议小组给出评议意见。
3.学术活动
“博士研究生候选人”在学期间应至少选听30次与学科有关的学术报告,将书面记录和撰写的心得体会交导师签字认可,在论文答辩前一个学期末将经导师签字后的书面材料交所在培养单位研究生秘书存档备查。
(六)科研与学位论文
1.科研要求
按不低于国内同类高水平大学相应学科专业的科研要求,制定本学科专业研究生科研要求。
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娴熟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勇于开拓,敢于创新,能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取得创造性的成果并发表。
2.学位论文要求
根据《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各学科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对学位论文的规范性要求和质量要求作出具体规定。
(1)本学科研究生在申请学位时所提交的研究论文和综述论文应为其学位论文工作的一部分,作者单位第一署名应为苏州大学。
(2)在与申请学科相关的SCIE源期刊上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至少5篇(均为第一作者,以正式录用通知为据);或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所发表的与申请学科相关的SCIE源期刊的IF之和≥10(均为第一作者,以正式录用通知为据)。凡获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授权发明专利(排名第一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不论项数多少,仅视同SCI源期刊论文1篇。
(七)毕业与学位申请
研究生实行毕业与学位申请制。具体按研究生院有关规定执行。